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全草类 > 广藿香
编号:222047
广藿香 Guanghuoxiang
http://www.100md.com 浙江中医学院
     本品为常用中药。商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全草。

    

[历史]



    藿香始载于杨孚《异物志》云:"藿香交趾有之"。其后《交州记》(东晋)、《广志》(梁)、《南州异物志》(隋)、《通典》(唐)。等历代史志均有记载。据描述当系原产东南亚一带("日南诸国"、"顿逊国"、"海边国"、"交趾"……等)的热带芳香草本植物,本草的记载始见于宋《嘉祐本草》《图经本草》;前者只收录了《广志》"藿香出日南诸国"的记载,后者谓"岭南多有之"。其后《本草别说》(宋)、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(宋)、《本草品果精要》(明)等均沿袭了古代史、志及《嘉祐》、《图经》的说法,直至《本草纲目》谓"藿香方茎有节中虚,叶微似茄叶……,唐史云顿逊国(指马来半岛Tenasserim)出藿香,插枝便生,叶如都梁者是也"。(按"都梁"一般认为是泽兰,唐史云"叶如都梁"是因袭了隋《南州异物志》的叙述。观察印尼大学药剂系植物园栽培的腊叶标本,叶缘为锐锯齿状,与唐史所引早期文献的"叶如都梁"的描述接近。我国现在栽培的原植物叶缘为钝锯齿,则与李时珍的"叶微似茄叶"的描述及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的附图相近)这从产地、性状及栽培方法上均较清楚地说明当时藿香是指古代史、志收载的藿香,与现在商品广藿香相符。而非遍布我国南北靠种子繁殖的藿香(土藿香)Agastache rugosa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

[原植物]



    广藿香

    Pogostemon cablin (Blanco.) Benth.-唇形科 Labiatae.

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一年生草本,直立分枝,被毛,老茎外表木栓化,高30~60cm。叶对生,有柄,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;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叶端短尖或钝圆,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,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,长5~7~10cm,宽4~5~7.5cm,两面皆被毛茸,背面较密;叶脉于叶背面凸起,腹面稍凹下,有的呈紫红色;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腹面稍隆起,故叶面不平坦。叶柄长2~4cm,亦被柔毛;轮伞花序密集,基部有时间断,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,长2~6cm,直径1~1.5cm,具总状花梗;苞片狭,椭圆形,长5~6mm;花萼 7~8mm,外面被绒毛,萼齿急尖;花冠淡红紫色,长约13mm,花冠筒伸出萼外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 3裂,下唇全缘;雄蕊外伸,花丝被髯毛。花期4月,我国产者绝少开花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原产菲律宾等热带亚洲。我国广东海南岛、湛江地区、肇庆地区、广州郊区及广西有栽培。

    

[采制]



    本品用插条繁殖,广东不同产地,采收季节及方法有所不同。广州郊区生长期约14个月,一般4月种,次年6月收。肇庆地区如高要约生长10个月,一般2月种,当年12月收。海南生长期约5~7个月,如万隆当年可收二次(7、11月各收一次)。一般采后二三天内日晒夜闷,再晒至足干。

    

[药材及产销]
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广藿香 Herba Pogostemonis 商品以海南广藿香(包括湛江地区商品)为大宗,销国内多数地区,并供香料厂用(照片左)。石牌广藿香药工经验认为质优(照片右),但产量少,现在供应广州地区及外省部分地区。高要广藿香质量与石牌香接近,除供省内也有少量销往外省。

    

[化学成份]



    含挥发油,主要成分为百秋李醇(Patchouli alcohol)(Ⅰ)、α-,β-,γ-百秋李烯(α-,β-,γ-patchoulene)(Ⅱ.Ⅲ.Ⅳ.),α-愈创烯(α-guaiene)(Ⅴ),α-布藜烯(α-bulnesene)(Ⅵ),广藿香薁醇(Pogostol)(Ⅶ),广藿香酮(Pogostone)(Ⅷ)、微量成分百秋李烯醇(patchoulenol)(Ⅸ)以及Seychellene、cycloseychellene、百秋李吡啶(patchoulipyridine)等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含油量及油中组份比率明显不同。海南广藿香含油2%以上,石牌广藿香含油仅0.2~0.3%。前者油中不含氧萜烯类组份含量较高,含氧组份主为百秋李醇,广藿香酮含量甚低;相反后者油中不含氧组分含量低,含氧组份主为广藿香酮,次为百秋李醇。

    

[药材鉴别]

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性状鉴别

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全株长30~60cm,分枝茂密,枝条稍曲折。茎钝方形,直径约0.2~0.7cm,中心具髓;枝梗被柔毛,外表灰褐色、灰黄色或带红棕色,节间长约3~7~13cm;茎部老茎被栓皮,直径1~1.2cm,断面类圆形。叶对生,皱缩成团,多攒聚于枝条上部;叶片灰绿色、灰褐色或棕褐色,两面均被灰白色毛茸;叶柄细长,长2~4.5cm,被柔毛。叶片展开后呈卵圆形,长4.5~9cm,宽3~7cm,先端短尖或钝圆,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,基部楔形或钝圆,叶脉扁缩。具微弱而特异的香气,味淡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显微鉴别

    本品叶片粉末淡棕色。以5%氢氧化钾试液温浸透化,甘油封藏。表皮细胞壁薄,轮廓常模糊,毛茸基部周围的表皮细胞壁厚,轮廓清晰。气孔直轴式,副卫细胞清晰可见。非腺毛1~3~5细胞组成,直立或先端弯曲呈镰刀状,壁木化,具小刺状突起,胞腔常含黄棕色颗粒或团块,长97~300~590μm,基部细胞直径15~30~40μm。腺毛三种,一种为1~2细胞腺头,单细胞短柄,腺头直径18~30~40μm;一种为单细胞腺头,2~3细胞长柄,腺头直径18~23~34μm;另一种为大的单细胞状腺头,1~3细胞短柄,腺头直径37~56~70μm,顶面观呈圆形或椭圆形,角质层壁常作窗形或缝状开裂,切面观呈杯状,分泌细胞壁模糊不清呈单细胞状为其特征。间隙腺毛呈不规则袋状,镶嵌在叶片碎片中或游离,长34~56~80μm,宽37~52~67μm,腺柄1~2细胞,极短。为本品的显著特征。
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广藿香粉末显微特征图(×140)

    1~7.叶粉末特征 8~11.茎粉末特征 12~16.示茎皮层中间隙腺毛的发育过程 1,8.非腺毛

    2,9.腺毛 3.叶上表皮 4.栅栏组织 5.气孔 6,10.间隙腺毛 7.叶下表皮 11.木栓组织

    本品茎的皮部粉末可见与上述叶片相同的腺毛及非腺毛,间隙腺毛呈指状、袋状或椭圆形囊状,长37~93~120μm,宽10~33~75μm,于末端或侧壁着生一极为短小的1~2细胞柄。

    理化鉴别

    1. 取本品挥发油1滴,加氯仿约0.5ml,滴加5%溴氯仿试液数滴,先褪色,继显紫色(海南广藿香)或绿色(石牌广藿香)。(检查薁系倍半萜)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 取挥发油1滴,加苯约0.5ml,再加等量的5%醋酸铜试液,充分混合,待分层后小心吸取上层苯液,滴于载玻片上,俟苯挥干,于残留物上小心滴加乙醇1~2滴,放置,于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少量灰蓝色针晶及绿色无定形物(海南广藿香)或众多灰蓝色针晶(石牌广藿香),此针晶及绿色无定形物不溶于石油醚、水,可溶于氯仿、苯、醇等有机溶剂。(检查广藿香酮pogostone)

    3.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:取本品粗粉(茎、叶比例约7∶3)约100g,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蒸出挥发油。取油适量,用乙烷稀释1~2倍,供点样用。吸附剂:硅胶G(青岛),湿法铺板,105℃活化2小时。展开剂:石油醚(沸程30℃~60℃)-乙酸乙脂-冰乙酸(95∶5∶0.2)展距13cm。显色剂:5%三氯化铁乙醇液,喷后广藿香酮即显一橙黄色斑点。再于105℃加热,渐显其它紫色斑点。
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[点击上图放大]


    广藿香挥发油薄层层析图谱

    S: a.广藿香酮 b.百秋李醇 1.海南广藿香油 2.石牌广藿香油

    

[性味及功效]



    味辛、性微温。有散邪化湿、和中止呕、理气开胃的功能。用于夏伤暑湿、寒热头痛、胸脘满闷、呕叶泄泻、腹痛纳呆、感冒夹湿。用量3~9g。

    

[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]



    广藿香酮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对白色念珠菌、新型隐球菌、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;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
    

[附注]



    与广藿香同时供作藿香药用的还有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系不同地区的习惯用药,前者均干燥后使用,后者可鲜用,详见该条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